舊郵筒皇冠需遮蓋 前郵政署長:英皇道要改名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5/10/05 15:39

最後更新: 2015/10/06 10:30

分享:

分享:

皇冠標誌郵筒即將消失?香港郵政決定將全港50多個舊郵筒的英國皇室徽號遮蓋,引起前署長批評是「欲蓋彌彰」。

香港郵政解釋,在50多個舊郵筒上展示皇冠標記及英國皇室徽號並不合宜,故今年3月決定將這些徽號遮蓋。郵政署上月分別約見長春社及民間組織「郵筒搜索隊」,計劃覆蓋舊郵筒上的皇冠標記,劃一套上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,兩組織均表示強烈反對。

有媒體趁本周五是國際郵政日,發起一人一信給郵政署長表達反對。

前郵政署署長譚榮邦昨日(5日)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,郵政署在回歸時決定不移除殖民時期製造的郵筒,是認為現存的郵筒還可使用,維持原狀是較實際的做法,他指:

郵筒可以用好多年…當時想法是實用主義,換一個郵筒(的工程)大件事。

至於新建的郵筒,則按照歷史需要而改用新的郵政徽號。

前郵政署署長:欲蓋彌彰

譚榮邦認為,不是所有殖民時期已存在的東西都要更改,本港不少街道名稱,例如英皇道、太子道等都沒有在回歸後改名,並直言:

英皇道、太子道使唔使改晒佢呢?

他不明白郵政署有意覆蓋郵筒上的殖民地徽號的做法,又稱徽號是鑄在郵筒上,並非油漆能輕易覆蓋,認為覆蓋徽號的做法是「欲蓋彌彰」。

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表示,曾於上月與郵政署會面,署方解釋為了避免市民混亂,以為印有殖民地徽號的郵筒不能使用,因此計劃覆蓋殖民地徽號。他質疑,殖民時期製造的郵筒在回歸後,市民已使用了十多年,不會造成混亂。

位於九龍塘玉蘭路的佐治五世嵌牆式郵筒,印有英國皇室徽號。(資料圖片)

李少文認為,覆蓋郵筒殖民地徽號的做法是有政治目的,質疑郵政署為何選擇在內地人士發表「去殖民化」等言論後,才決定覆蓋殖民地徽號,難以令人相信決定與政治無關。

李少文又指,不論署方有否政治動機,亦不應向古迹埋手。

他強調,郵筒要市民使用才有意思,放入博物館並非好的保育,又指出要再視乎郵政下一步再部署行動,現時會集中為市民溫故知新。

郵筒搜索隊:連繫幾代港人

民間組織郵筒搜索隊隊長冼偉文於9月23日與香港郵政會面得知有關決定,他表示很傷心,除了因為個人與郵筒有感情,亦因郵筒在社區中連繫了幾代香港人:

香港好少建築物有過百年,而市民又可以用到。

香港郵政今日沒正面回應會否因社會反對音而暫緩遮蓋計劃,只表示具體安排仍在籌備,會以保護文物為本,確保郵筒在施工時不會受損。

全港只餘59個殖民地時期郵筒

相片來源:經濟日報資料室

根據「郵筒搜索隊」網頁資料,現時全港1,148個郵筒中,59個屬殖民地時期、帶有英國皇室徽號且仍在服役的舊郵筒。

97年回歸之前,香港郵筒和英國的郵筒一樣是紅色,柱為黑色;回歸後配合郵政署主色,郵筒被塗上綠色油漆。

香港曾經歷6名英王統治,各個統治時代的郵筒均刻有不同的君主標記或皇冠圖案,其中5代郵筒均有輸港,但至今只有3款仍在服役,包括喬治五世、喬治六世及伊利沙伯二世。而全港唯一一個蘇格蘭皇冠郵筒則座落中環街頭。

「郵筒搜索隊」亦有在網上地圖標籤舊郵筒位置,供市民參考。

標籤包括全港63個現仍服役的殖民時代舊郵筒(其中4個沒有英國皇室標誌)、6個已退役同代郵筒、及2個私人擁有僅供觀賞的伊利沙伯二世郵筒。

本港富殖民色彩的遺物還有「英女皇頭像」硬幣,香港錢幣研究會會長馬德和指出,當年回歸,「97概念」一度炒起了女皇頭像的錢幣、郵票、電話卡等,錢幣更被人包裝成「香港殖民地最後貨幣」運往內地炒賣,惟熱潮已退,現在只餘下產量少的1964年5仙及1980年1毫硬幣有潛力,價值數百至數千元不等。